今天下午和晚上都在看对谈,一个是罗永浩对谈李想,一个是把昨天大暄哥对谈重轻又看了一遍,现在这个时间就是结尾这期快尾声,有好多想法,赶紧来写下来。

先说的题外话,一个是内心想做什么的行动力, 一个是不同层次的对谈都能让人有所感悟,一个是对待嫉妒心darkforce从初中经历对现在影响不要装聪明,不会就费力学不丢人,和现在学佛道修行,一个是影响我的人都还比较积极使得我没有多偏执。一个是对内容的理解是反复咂摸出来的看两遍才有更深,第一印象的体会要珍惜,绝大多数都重要,冲击感常常第一次之后就丢了。


一是内心想做什么行动力。

我最近在苏州呆了得有一个多月了,完全散漫的状态从大学延续至今。这期间我一点都没有好好找工作。什么叫好好找工作?其实就是打磨简历,积极地去面试,去在找工作这件事上花精力,认真。

但是现在我钱快花完了,还没有找到工作,就是散漫的惯性延续下来的。

我其实内心一直有一个这么个事或是多个事,默默地影响着我,我内心就在催促,表面上焦虑没有很焦虑,内心也自认为不焦虑,但我其实知道,我内心是焦虑的,我现在真的有点怀疑,我到底是不是那种能放下的那种人,我内心或是结合人生经历告诉我,是想把它解决的。 而且关键在于正反馈。

就像我想记下一个感受或是体会或是经历时当下又没有机会时,或是我丢失了一个东西,比如左边耳机,一个小物件,明明我知道它在这个屋子里,但就是找不到,当我做其他事时就会想到这个物品丢了,必须给他找出来,以至于影响一天的心情,因为我丢了一个东西,这是缺失。 以上两种情况使我有这样焦虑的事情在我生活中经常出现,这种迫切感or没记下某种感觉有时会让我很可惜,懊恼or缺失失去了很珍贵的东西。 举个例子如果我有个常用的东西找不到了,甚至不常用比如我的掏耳勺,这件事会对我产生浅层和深层的影响,浅层就是:有可能我现在干的一个比掏耳勺重要的事情,干的心不在焉。深层就是我会怀疑是否有人拿了,动机,回想我可能丢失的路径,即使我当下在听节目,吃饭,工作,这件事会在大脑深层运转,有时甚至会怀疑自己,我这个记忆正确是真实的吗,我能否把控自己周遭的事物。

一旦找到了,或是记下来完成了,我虽然不会表现的很激动,但是内心深层的那种焦虑感,焦虑丢失,就会被解决。

昨天我看了这期大暄哥这期,有点调动我“我是一个什么人”的思考,并且感觉我倾向于我是一个需要规划并且明确目标,毕其功于一役的那种人。

今天我又有这种感觉。

诱发原因是看表这个动作,看了表就本能的想在某一个时间点去做某件事。对于今天来说就是洗澡时和待看的视频播客。今天上午时我想洗澡,但是一直在看手机,看表想要这个时间点洗,但真到了还在拖延。待看视频时昨天看了这期大暄哥记起罗永浩也有一个对谈,计划着明天看了(也就是今天)。今天想看时又觉得乏,刷短视频后一点也不想看长内容。 这是一种非常明显的自我控制不住的恐惧,好像我丧失了对自己的身心合一 为什么这么想在本质原因中会谈到。

洗澡这事,脏会倒逼你你总得洗澡,看视频这事没有明确的节点,所以真的是全靠机会或是动机。这两件事对我来说是差不多的,在没完成前都引发我焦虑,就是:我有一件事没完成。

不洗澡前我焦虑的是我出去形象不好,有异味,待看视频这事焦虑的是我缺失了我获得认识的机会。 待看视频这件事会进入我的内心深层的焦虑中,就像我现在对深层焦虑的事情梳理,首先想到的就是:哥飞做独立站。我两年前就知道有这件事,一直拖到今天,我一想起待办事件前三个必然有独立站。 可想而知,这种延绵时间。

本质原因是我备考高考的时候,为了学习成绩提高,“偏执”“极端”地要求自己,对自己非常的发狠,给自己设定一些code,比如不能胡思乱想,不能晚睡,下课只能去厕所不去就做题,必须好好听课,必须搞明白这道题,非必要不说话,在晚自习期间必须完成几张卷子,必须利用别人不在乎的时间去学习,我不能停下来,要减少那些不必要的休息,去吃饭要跑着去,吃饭也要想着未解决的题,不要交谈保持闭口不言,保持沉默,必须要专注。

你看这些用词都是非a即b的,用大佐的话说,做题已经把我已经腌入味了。这种对自己的极端,对自己发狠,并不是一无所获的。

这些经历也让我变得有力量,其中现在看最大的收获不是什么提分。而是我能够感受到对自己的掌控感,就是这个时间一到,我立刻就行动,要进入状态,要开始专注的做一件事。

我不知道我这种感觉是不是只有我有,就是我内心里面一直都有个声音,并且我认为这个声音是对我有积极作用的,并且我相信这个声音是对的,不是什么歪门邪道,就是很纯正的,很规矩的,很正统的动机。如果我遵守这个声音去行动,我能得到很好的提升。比如这个声音在我看到表之后就会告诉我:在这个时间,你要去做xx事了。 在我感觉我很欣赏某人时并且有机会去交谈时就会告诉我:你现在去找他交流你肯定能得到很不错的体验,学到很多知识。 在我感觉我需要发声或是帮助其他人的时就会告诉我:这件事你能做,你去做吧。

我内心里有这么一个声音。这个声音在那段时间格外的明显,就是我内心想到啥,想要做啥,我身体就能完全契合,真做到身心合一,心灵对身体的完全把控,心里想干啥,身体立刻就能反映。当时看了姜文对彭于晏的评价,我觉得我就得这样,我就是这样,并且我经常用这种感觉来提醒自己。原话是:“用灵魂指挥肉体,肉体有多少撒娇,偷懒,他不在乎,他必须让他的肉体达到一个什么样子”。我当时的理解的话就是:我想到什么我必须要做什么。 因为我当时非常认可我内心的那个声音,我内心的声音是非常符合我的要求的,是个非常好的“自律器”,他真的会在我需要做出行动的时候冒出来提醒我:要去行动了,要去xx了。 以至于现在我都非常相信自省能力这么一个说法,因为我知道我有这么一个声音,我相信这个声音,并且只要我顺着这个声音给的提示去做,我就是会舒服,关键在于我行动不行动。就是这个声音给我提出建议,我觉得很好要采纳,我的灵魂能不能指挥我的肉体去行动。这是关键点。

比如我晚自习课间,我想到我要跑步,我立刻就能出去跑一圈。我想到做题时有点疲倦,我立刻能挺直腰,驱使自己打起精神。我想要在十分钟内整理好自己的东西,立刻能。我想要在8点后写英语,到8点就能停下现在在解的物理题拿出英语卷子开写。

在这段时期里,我体会到了对自己的完全的掌控。题外话的分析一下这个声音是什么,这个声音也许就是我沉默带来的,但是这个声音不全是由于沉默而存在,我后面去交谈时内心也会有这样的声音,只是沉默时这种内心的声音它会频繁出现。这个声音也不是什么不能说话的代替,我认为他就是心中的声音,我具体的感觉就是从胸口这边来的。他就是混杂着感觉和话语,他本身就是一种存在不同于其他媒介,他就是内心的表达方式,是不能被显化的东西,一旦显化就是把他写出来,通过其他媒介加工了,他就失去某些特质,就不是他本表达的东西了,就是媒介的损耗,是不可避免的。这个声音只能自己“听”,自己理会。

说回来。

这种掌控在我上大学后逐渐丧失的。我好像大学前也看老蒋,但到大学时才算频繁的看,他的过往经历就是放松的散漫的方式,这对我来说极为有吸引力,这意味着,这个世界并不是只有毕其功于一役一种方式做到某种东西,有些事情你去刻意的,去功利的做,反而得不到你想要的结果,某种气质或是成就不是靠“发狠”能狠出来的,他当时是我的榜样,我想成为他这样的人。 这里说放松散漫并不是说老蒋毁了我,或是老蒋让我懈怠。恰恰相反,我十分感谢老蒋能让我有不同的体验,以一种随机的方式生活。这种张弛平衡的度需要我去拿捏,关于老蒋对我的影响这个细的部分一会或后续再说。总之是高考让我紧,老蒋让我松,两者在我人生经历缺一不可。一个靠既定目标驱动,一个靠内心想要驱动

在转专业之前我靠着高考惯性,并且当时确实有目标和路径,还在遵循着自我要求,这时这个声音还有,并且不算弱。在我转专业后就逐渐fadeaway。就是不占据主导了,声音还在,但是不频繁了。并且出现声音,我即使想要听,我的身体也没法听从灵魂的指挥了。

今天我看了那期大暄哥,我开始正视或是从那段时期中找一些可用之事了,而不是大学期间的对自己的”发狠“状态的否定。

过往的发狠经历让我变得偏执,极端,以至于大学了解老蒋后,一直想要摆摊那种对优绩的焦虑感,就是身边的人去学习了,去参与活动参与比赛,比你考得更高等等,面对这种比较时,起初我是会焦虑的,因为我的确有过发狠的经历,这些比较就是诱发我发狠的动机。我在大学期间就是在摆脱或是消化以前做题做出来的毛病。但是度我没有把控好,结果就是完全接近一个3/4躺平的状态,把很多重要的坚持的品质给丢弃了。散漫并不意味着无所追求对吧,我买了一堆书计划着要看,但是就是懒,或是看手机了,就没看。这件事就应该有坚持在里面,但是我没有。

这样的状态使得我认为我大学期间没有什么长期坚持的事情,也就没有什么成就带来的正反馈。

导致有一个负反馈,就是我想要再去拾起一些东西,学习一些东西的时候,自认为已经落后了,已经晚了。比如这个学期学一门编程语言我没好好学,下个学期想好好学,但是课程开了个新的,应接不暇,而且现在想想根本谈不上应接不暇,就是懒。还有就是学一半发现这东西好多啊,就却步了。

今天那个提醒我的,自律器的声音出现,让我意识到,我得开始行动力,并且我可以过中间的生活,将两种模式结合。做题的弊端是把自己压榨到极点,丧失人权,但可取之处在于对自己的掌控,路径明确地让自己能行动起来。自驱力不够强大,也许过不了散漫的生活,过的散漫,但是还是想要实现一些目标,其实很拧巴,这里说的狠一点,散漫或许真的有点不适合我,不符合我的本性。以前我把听内心声音当成诱发发狠的动因去避免,或是刷手机懒惰的忽略开脱。现在我知道了,那个声音是好的,并不会让我陷入更差的处境,让我进入极端的状态,我要开始听那个声音并行动。

我无目标了太长时间,之前在学校没有生存压力,现在在外面散漫对我生存产生了影响。所以我先从听内心开始,让身体行动起来。重拾那个对自己身体的掌控感。就先从“想要到行动”这个过程开始。

此为补充,还是写这篇的当晚,这个其实跟大暄哥视频里讲的有关联,但是由于时间没把关于对谈视频的感想再写,后续会说,现在先写一些补在这部分。

当下就业和经济不好,大家都在追求一种inner peace,人生怎么过都是好的叙事,其实我22年就开始面对处理这个存在议题了,24主流媒体这些心灵抚慰才开始流行。 当时我也看了一些,都是一些同温层,强化你这么想的合理性和心安理得。现在我经过体验后发现这并不能让我变得真正的peace。真正的peace从来不是别人告诉你的, 是要靠你真做成,真明白一个事之后的感悟出来的。这东西得靠你自己去实现。 所以我得积极地行动起来,不要沉溺于这种舒适的叙事,因为我逃避了,短暂后还是要面对那个问题。得靠自己真的去拼,得靠真的付出,真实的建立出来,真的对自己成长有益的。

换句话说我之前一直在逃避赢,因为自己弱而否认,或是我不合适来不去面对。

我现在想要赢了,但是不是上学那种偏执的赢,而是积极竞争,一种生命力的体现,我想要赢,我想要得到。


下面的说的跟上面的经历也有关系

就是影响我的人都还比较积极使得我没有多偏执,这里由于时间太晚,我就不溯源一步步的说,下次有动机触发时我想说的时候再说,因为上面的经历表达让我有点注意集中,以至于最开始发散的想法无法快速聚焦到另外的经历。就是有点转不过劲,转到别的话题要重新组织语言和梳理这个主题的相关事件。

影响我的人本身他们的内容都比较积极,使得我没有很极端或是悲观,所以我才能接受老蒋那种开放性的理解方式。高中到大学前半段影响我的我目前能想到的是,李诞,王小波,马前卒,李永乐,罗永浩,老蒋。这些都不是悲观的功利的那一派,都是偏向幽默的,理性的,对很多事情开放,深刻的,尊重人作为人的这样的存在,后面我喜欢的其他影响我的人有差不多这个基调。

悲观的,比如说写人间失格的太宰治算是,什么青春伤痕也不太感兴趣。特别极端的喜比如成功学的我也没咋了解过,那种极端的像是复仇,报仇雪恨的我也没见过。影响我偏好的人都算比较积极

李诞本身是搞喜剧的,幽默的深刻,智慧的。

王小波我没咋看过小说,对小说真没什么印象,但是我非常非常非常喜欢他的杂文,我在高考备考时候,上面写了那段时期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很紧张对吧,但是我上厕所时常常看他的那三本杂文集,那段时间的阅读对我现在还有影响,我现在遇到什么事时,第一想到的就是“这事王小波之前说过相似的”。 在那样的环境下,我觉得就像他说的,我是发癔症的一员,并且是自愿发癔症。他让我生发出很多的幽默,人生态度和事物理性,解释一下一说理性很多人都会联想到理科,其实不是的,理科是符号逻辑,理性是语言的逻辑,一种逻辑推理,法律就是理性的,但不属于理科,事物理性就是思考事情的逻辑推理。

李永乐在他成为网红后我就看的少了,我关注他是因为,他当时在北京四中的录播课在b站上很多,当时我看他的网课,他就讲一些故事,我能想到的唯一的就是说曹操持刀而立,李永乐想成为持刀而立的黑矮子,因为气质是不骗人的。说到李永乐我就想到这个故事,这不是成功学,这就是一个有力的故事。

魏武将见匈奴使,自以为形陋,不足雄远国,使崔季珪代,帝自捉刀立床头。既毕,令间谍问曰:“魏王如何?”匈奴使答曰:“魏王雅望非常;然床头捉刀人,此乃英雄也。”魏武闻之,追杀此使。 ○南朝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容止》 事亦见《太平御览》卷四四四、卷七七九引《裴子语林》。

[述要] 曹操接见匈奴使者前,自觉容貌不够神气,不足以使外国畏服。决定叫崔琰代替自己。接见时,崔端坐中央,曹握刀装成侍卫站在坐榻边。礼仪完毕后,派人暗中去探问:“魏王怎么样?”匈奴使者回答:“魏王非常风雅端庄;然坐榻边握刀者才是真正的英雄。”曹听了,就派人追杀了匈奴使者。

督工与观察者网是我键政的启蒙,督工对我的启发就是社会运行方面的,这个社会是复杂的,而且是伟大的,我们习以为事,其实就是在这20年中出现的,这种巨大的变革是工业化带来的,来之不易。并且提供了一个非情绪化的视角分析,理解,处理当下出现的矛盾,发展规律。这是种理性,批判的对待世界所发生的的事情。 这样的视角对我来说很有意思,并且让我很包容。

罗永浩的理想主义,他所干的事我都非常敬佩他,并且真心喜欢他这样的人,被他的人生态度所感染,敢作敢当,理性幽默,你很难不被他所影响,这样一个坚守好品质的人出来,理解年轻人,尊重年轻人,剽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,太有风范了

老蒋更别说了,他就是我的启蒙,他视频里对一个事的剖析解构,对人内心感受的把握,直播时的包容,对很多事情都有好奇心,都是长远的在影响我的。

以上这些人,都能从中看出一些幽默下的深刻在其中,这些人影响下的我,不会偏向极端,甚至有些反感极端。我不会太过沮丧极端负面,正是因为有这些人,能帮助我理解世界发生的事情。